直覺性飲食法
你多少聽過一些飲食瘦身法,告訴你什麼時間該吃、什麼不能吃、什麼食物的卡路里有多恐怖──你嘗試過幾次,又失敗過幾次呢?若你反覆在這種減肥又復胖的痛苦裡掙扎,漸漸對自己失去信心,在歐美引起話題的「直覺性飲食法」(Intuitive Eating)或許更適合你,這種飲食方法強調「什麼都能吃」,將我們從飲食的限制當中解放。
「直覺性飲食」(Intuitive Eating)的最早概念由Evelyn Tribole與Elyse Resch兩位營養師提出,是她們在1995年合著著作的書名。直覺性飲食的基本概念是「有意識地飲食」,在餓的時候進食,飽的時候停止,且不將食物區分為「好」與「壞」。一項發表於《 國際飲食失調雜誌》(IJED)的整合分析表示,進行直覺性飲食的人較不會有情緒化的暴飲暴食,較懂得欣賞自己的身體,並擁有較低的抑鬱及焦慮跡象。
1.聆聽身體的訊號
「餓了就吃,飽了就停」乍聽理所當然,但其實對大部分人來說很難做到。現代人往往因工作時間固定,所以在固定的時間強迫進食;或為了紓壓、減緩焦慮而在非飢餓狀態下進食。執行直覺性飲食,首先要懂得分清楚生理上的餓,與心理上的餓。聆聽身體訊號,觀察生理的「餓」與「飽」,維持身體運作的能量──切記不要等到過度飢餓的狀況下才進食,這往往導致吃太多;也不要吃到撐,並享受身體飽足後的感覺。
2.食物沒有「好」與「壞」
直覺性飲食者認為不該仇視任何食物,將炸雞、披薩、可樂貼上負面標籤,又將沙拉、水果、糙米飯說成好棒棒──它們都是食物。《不節食更健康》的作者Pixie Turner就認為,食物不應分成「好壞」,因為我們並不能以卡路里來計算食物的價值,食物的本質應該是要讓人愉悅;同理,身體狀態也應該用「健康」或「不健康」來描述,而不是「瘦」或「胖」。
3.享受食物
所以,並不需要為消夜吃鹹酥雞,或今天都只吃起司漢堡感到內疚。當能聆聽身體的需要、了解食物無好壞之分後,請享受食物帶來的美好與滿足──這是生命帶給我們最棒的禮物之一,慢慢地用餐、體驗食物,會使我們的身心靈更飽滿滋潤。
4.感受身體每天的變化
我們可以透過運動來找回對自己身體的敏銳度。不要將今天消耗了多少卡路里當作運動目標,而要將注意力放回到移動身體的感覺上,進而發現身體每天所產生的變化。而運動除了健康,還能讓我們擁有更正面積極的心態。
5.回到自己的需要
當這樣邁向飲食的自由後,我們是不是就會無法無天健康一去不復返呢?其實不,事實上當我們真正覺察自己身體的需求,進行有意識地飲食、了解自己與食物之間的關係,反而能走上一條「吃得恰到好處」的路。食物、身體,這些都是可以經由學習理解的,理解的果實即是自由。我們也要從他人的目光中解放自己,纖瘦如模特兒或擁有小麥色的腹肌並不代表什麼,世界上的身體百百種,並沒有「完美身材」這一回事──關於體重,只要還在醫生所說的健康範圍內,就是ok啦。